留了很美好的回憶。尤其這篇報導,是妹妹 Lulu Shen 專程來參加記者會幫我寫的。永遠記著。很謝謝她,也很愧對於她。希望2014年我不要再讓家人擔心了。
消失中的國寶 歌仔戲的美麗與哀愁
2013/3/22 撰稿‧編輯:沈雅雯
廣播檔MP3:mms://mediafile.rti.org.tw/rti/realnews/20130322/130322-03.mp3
歌仔戲是傳統戲曲中唯一源自台灣本土的劇種,曾經走過輝煌的歲月,但隨著時代的流轉,近年來卻面臨蕭條的命運。文化部嘉義文創園區日前舉辦首屆「歌仔戲藝術節」,帶領民眾重新認識歌仔戲、重回大樹下聽一曲七字調,讓歌仔戲的樂聲能繼續流傳下去。
真正的MIT 舉手投足皆藝術
『(歌仔戲原音)我身騎白馬,走三關。我改換素衣,回中原。』這是歌仔戲的七字調,內容唱的正是台灣民眾耳熟能詳的中國傳統愛情故事「薛平貴與王寶釧」。
歌仔戲是唯一發源於台灣的傳統劇種,歷經百餘年發展,成為台灣最具代表性的表演藝術。
文化部嘉義文創園區選在今年3月、春光明媚的季節舉辦「春天來看戲--2013歌仔戲藝術節」。不但有精彩的歌仔戲表演,還展出珍貴的歌仔戲服、道具與影片。
這項計畫的發想人、文化園區專員陳佳楓表示,這可是台灣少見的完整展出。她說:『(原音)歌仔戲是當時庶民生活的一種娛樂,它從頭到尾都是一種藝術,包括頭飾、妝、戲服、扮相,都是一種藝術。在台灣,你會發現它還沒有過一個完整的呈現,所以我們透過這一次歌仔戲藝術節來做完整的呈現。』
歌仔戲流變 見證時代更迭
走進文創園區,每件戲服、道具都訴說著歌仔戲與時代交纏的歷史。戲曲專家、台中教育大學台文系副教授林茂賢說,歌仔戲普遍被認為源自於台灣的宜蘭,最初只是幾名業餘演員在廟會裡、大樹下隨興演出,這種連戲服也省下的簡單歌仔戲被稱為「落地掃」;慢慢的,歌仔戲登上舞台,變成民眾熟悉的「野台戲」,接著又登堂入室,轉變成在戲院裡賣票演出的「內台戲」。為吸引觀眾花錢買票,內台戲還發展出「機關變景」,也就是強調特技、燈光、布景和機關巧妙變化;此後,歌仔戲又走進收音機裡,透過廣播磨練起唱腔、發展出主題曲;而隨著電視機的發明,又有了「電視歌仔戲」。
林茂賢說:『(原音)對於一般的聽眾朋友來講,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電視歌仔戲。台灣有電視是在民國51年(1962年),當時第一齣電視歌仔戲是廖瓊枝所主演的,但是一般的聽眾朋友不知道,因為家裡都沒電視。真正讓電視歌仔戲轟動武林、驚動萬教的當然是楊麗花,很多民眾都是看著楊麗花歌仔戲或是到廟口看歌仔戲長大的,所以他幾乎可以說是民眾生活的一部分。』
跟著廟埕一起消失中的國寶
目前在台灣登記有案的歌仔戲團還有200多團,實際上仍在演出的卻不超過50團,主因就在於時代的變遷。林茂賢說:『(原音)因為台灣社會型態的轉變,現在很多廟會根本不會請歌仔戲、布袋戲;而且更嚴重的是,每一次歌仔戲演出時,民眾就去報案,因為噪音,鑼鼓一敲,民眾就開始報案了。而且我們可以發現很多都會地區的廟根本沒有廟埕,沒有廟埕的話,戲劇的演出就會消失,所以在很多不利的因素之下,歌仔戲的沒落非常迅速。』
林茂賢認為,要保存歌仔戲,就應該透過學校教育從小扎根,教導孩子們如何欣賞歌仔戲之美,同時應補助歌仔戲團,並創造更多觀眾。
繁華落盡 兒童歌仔戲團重現生機
就是見證了歌仔戲的繁華落盡,讓出生自戲曲世家、從小在戲棚下長大的歌仔戲團團長江明龍相當不捨,近年他便致力於歌仔戲的現代化,想要再度拉近與民眾的距離。他甚至費盡心思,帶起了兒童歌仔戲團。江明龍說:『(原音)一開始的時候真的很困擾,因為要引起他們的興趣,用傳統的方式教學,他們會打瞌睡;後來我們就把它改變成遊戲的方式,比方說身段教學,我們就把它變成玩一二三木頭人遊戲。一二三木頭人他們就要小生、小旦,比方說一二三,小生、一二三,小旦。從遊戲中去訓練小朋友。』
今年就讀小學五年級的小惠,是兒童歌仔戲團的小小演員,專業的唱腔與架勢說明了她對歌仔戲的熱愛。小惠說:『(原音)很喜歡歌仔戲,喜歡它的服裝、穿著與語言,都很有特色,大家(兒童歌仔戲團)都受到好評。』
歌仔戲的唱腔自由、曲調多元,正是台灣文化兼容並蓄的最佳寫照。近年來歌仔戲也加入了許多元素、求新求變,就是希望能吸引更多觀眾重新找回當年在廟口的熱情,再聽一曲七字調。